这是歪胡子的猫第45篇原创
不要读书了,多看看新闻吧,马斯克都亿美金收购推特了。
前几天世界读书日,突然间让我感觉现在读书好像就跟贴对联一样,一年一次,一次管一年,读书日就像一个闹钟一样让大家不至于忘记还有读书这回事,各路名家大V这一天也会出来说道说道读书的好处,但是鲜有人说读书的不好。
最近精神异常好,晚上喝点小酒早上还能起来跳绳,生活锻炼两不误。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看书,从《中国八大诗人》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从《进击的巨人》到《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从老子到卢梭,果然宇宙的尽头是哲学,读书读到头秃不说,还让我开始思考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毕竟不读书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追番了。
有的朋友说我前两天不是才劝人读书怎么现在又劝人不读书,话全让我说了,反复横跳老阴阳人了,既然都说了这么多那就再多说点。
确实,我劝你不要读书了,找个厂上班或者开个小卖部也许会更好。
1
我既然劝你不要读书那就需要先明白读书的作用,读书官方解释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这里的文字、符号都是载体,知识才是核心。
用大家小学就会的技能—缩句,我们可得读书是通过文字、符号学习知识的行为。
那么今天的核心观点就来了。
人的知识愈多,人心反而愈险恶;科学和艺术愈繁荣,社会便愈奢侈成风,耽于生活的享受和财富的追逐;所谓的文明,只不过是看起来像文明;所谓的进步,实际上是在堕落。
出自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
如今的我们相较几千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来说每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已经是爆炸式的增长,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得到的知识太少而是得到的知识太多后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心理等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信息爆炸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特而是自从文字诞生开始就伴随的问题,没有一个时代有人学习的速度可以超过知识生产的速度,
即使是一代学术大家金克木老先生说“书读完了”,其实也是说要先建立必读书系统,其中中外文化都有两套体系,一套是偏重逻格斯的道,也就是理性的知识。另一套是非逻格斯的道,也就是非理性的、潜在意识活跃的范畴,主要是宗教和神学,从某个层面来讲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系统确实可以把书读完,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到。
但,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2
学者告诉我们月球离我们有多远,火星到底适不适合生存,DNA到底如何遗传变异,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是不是因此就会人口减少?社会是不是就会治理得不好?经济是不是就会衰退?街上的坏人是不是就会变少种族歧视是不是就会消失?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成绩。请你们想一想,连他们学者当中最有知识的学者和人民当中最好的人民所完成的那些成绩对我们的用处都如此的微乎其微,那么,对于那一群空耗国家钱财的不入流的作家与游手好闲的文人,我们应当如何评说?
希腊,知识、文化曾在这里兴起,崇尚英雄的希腊人骁勇善战在他们的国土上和特洛伊城下都击败过亚洲人,他们的知识、文化一天天长大,人心却越险恶越不团结,最终马其顿人给他们拴上了缰绳。
地球上有这么一片广袤的土地,苦读圣贤精于写作满腹经纶就可以当官,如果这些知识这些读的书可以让人民免于挨饿,可以让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可以让河水不再泛滥,那这片土地上的国家早都是世界上最强大人民最富足生活最自由幸福度最高的国家了。如果大臣们都安分守己没有派系斗争,苟且包庇之事在他们之间没有发生,秉公执法纪律严明律法清晰,如果这个庞大国家的众多居民能保证自己不受愚昧和粗野的鞑靼人的桎梏,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国家的那些饱学之士对自己对人民对国家又有什么用处呢?饱读诗书反而让他们更加精于算计,满身的虚荣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又能给人民和国家带来除了消耗这个国家的资源外哪怕一点点的作用吗?
一个个国家尚且如此,那么人呢?
3
我劝你不要读书,读书就像夏娃吃的智慧之果,最终会受到惩罚。
也许读书、获取知识就像普罗米修斯盗火,最终会经受鹰啄之刑。
知识是一种诅咒,我们一旦知道了一个知识后就再也无法想象我们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会丧失同理心会失去理解他人的能力会失去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受。
一旦开始读书爱上读书,窝在书房的你便会不修边幅,体质虚弱,四体不勤,对于书房外的生活渐渐丧失感受力,大脑占全身2%的重量却要消耗20%的能量,脑筋转动消耗大量能量自然不支持手筋脚筋再去消耗。
读书写作做学问就像一台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飞驰的跑车会不断让身体这台车子磨损消耗,我们的精神就像油箱里面的汽油迟早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它会摧毁我们的勇气,抹杀我们的友情,击溃我们的诚实,消除我们的爱心,失去我们的纯真,丧失最后的希望,再也见不到光明。就因为读书写作做学问,让我们吃不了苦,矫揉造作,懦弱,胆小如鼠而且好色。那些夸夸其谈的文人雅士又是如何标榜自己又是如何做的自己,说一套做一套用不论迹不论心的说辞为自己开脱。
贤者不是软弱、虚伪、贪婪、好色的,他们应该不追求名望、金钱,他们对这些无动于衷,当他们看到名望、金钱被肆意的滥加“给予”,简单的优点甚至噱头就可以轻松获得社会巨大的反应,长此以往人们将更希望这些简单的讨人注意的才能,而不看重实际作用更大的才能。
我们有明星、有网红、企业家、画家、作家、科学家但是就是没有普通人,也许有,但是也是分布在65.5亿亩农村乡镇的土地里,一生贫困,年收入元的人,那些为我们提供粮食、鸡蛋、牛奶的人民处境就是如此,我们对他们的感情,就是如此。
4
人一旦开始读书有了知识,他就会不那么接地气了,慢慢的开始松弛自己的社会关系,他就不那么尊重和亲近人了,这一大坏处就是当他开始用他读到的书中的知识衡量他身边的人和物时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以至于在他对种种事物审视后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对于他轻视的东西是不可能产生浓烈的感情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会变得只爱自己,爱自己多一份,对这个世界的关心就少一分,什么家庭、国家都是放屁,他既不是家庭的一份子也不是国家的一份子,他就是他,一个读书人。
人一旦开始读书有了知识,就会变得虚伪,就会膨胀,就像一个只会写八股文的考生见到什么都想写上两笔,不引经据典就仿佛没办法证明自己读过书一样,但没有阅历只读书说的都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话,就像一个拙劣的拼凑者玩着别人的梗却写不出自己的段子,就像一个拿着锤子的木工,看什么都像钉子,变成了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复读机,但他不认为,他是一个读书人。
人一旦开始读书有了知识,还会让人变得功利,只会重视金钱方面的价值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用利益来衡量,而不是情感。理性还会败坏人的道德,知识变多了,就不会去信仰一些东西,见什么事情都要批判批判、怀疑怀疑,这种人就会不相信朋友,不会尊重劳动人民,不爱自己的国家,他们只相信,他是一个读书人。
但,如果人不读书,无知的过一辈子便是对吗?
5
读书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而已,我们不要读书同样能获得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的先辈早早就明白了其中道理,死读书是要不得的,作为一个孩子他们应该做的是遵循本性,人在没有文明的时期有两个最基本的本性那就是自保和同情,因为自保是利己,同情是利他,这样我们作为人的种群才能得以延续。
按照《自私的基因》一书里的观点基因是自私的是为了保证基因的延续性为第一目的来进行复制的,但人类的利他行为就有悖于基因的自私性,但当放眼到人类这个种群时利他行为其实也是基因自私性的体现,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携带了人类所有的基因,所以只要有一小撮人活着那么基因就得到了延续。
说回正题,如何遵循本性,最初的人类从大自然中来我们也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我们所丢失的,在阳光下奔跑,在草坪上打滚,用木头做个工具,用石头垒个房子,这些实实在在动手总好过天天在昏暗的房子里读书要学到的多。
绝大多数的人其实是不适合读书的,但现在这个情况就是不读书不行,非要把作为人最本初的本性抹杀扭曲变形,一个终其一生只能成为一个蹩脚诗人或二流数学家的人,如果改行去织布,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大纺织家。一个班级发展的最好的往往不是读书读的最好的而是行动力最强的这个实事来看确实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你早早找个厂上班或开个小卖部,做着做着自己开个工厂自己有了超市,说不定早都财务自由了。
读书固然是好的,但对于认为读书高人一等,读书就能如何如何的人来说,还是不要读书。
6
不要读书还有更多积极的方面,那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去旅行。有位哲学大家曾经说过,他在旅途中所领悟到的道理和对人生的体悟要比在读书中得到的多得多。这里的旅行很多人狭义的理解为要出去、要离开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才算旅行,就像余华先生一样。但更广义的旅行也包涵了见更多人,做更多事,想更多理,当然这也是只是过程是表象,旅行最大的好处自然不是能见到更多人,看更美丽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某一个际遇,从新认识了自己。
当你盯着电脑时,冰岛大西洋的鳕鱼正越出水面;
当你愁眉发呆时,长江高山深谷的大熊猫正啃着竹子;
当你坐公交车时,菲律宾小岛上的雄鹰正搏击长空;
当你无所事事时,非洲的苏丹大草原的猎豹正自由奔跑。
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是从书上读不来的,有很多地方是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
在地球某个角落加拉巴哥小岛上,一个老嬉皮正在钓鱼,因为这个老哥站的地方水比较浅,我从多年钓鱼的经验来看大概率是钓不到鱼的于是去跟老哥搭话告诉他换到前面的深水区更好钓,鱼更大,结果老哥用地道的西班牙语告诉我,“不用担心兄弟,我钓的是我的早餐。”
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越来越能发现,世界上真的有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人过着跟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思考着跟我们不一样的人生,世界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显得纷繁有趣,去阅读他们,去阅读人,去阅读这个世界,而不是去读书。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已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些,都是读书读不来的。
最后借用卢梭的观点,人的天性纯良,理性让人堕落,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只会败坏人们纯良的天性。
所以,我劝你不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