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封闭针 https://m.39.net/disease/a_9150506.html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近数十年来,由于水产养殖、观赏渔业、生态治理等原因,我国引进了许多鱼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国外引进的鱼类超过了65种。而我国有适合各种鱼类长期生存的水域生态环境,更易于形成鱼类物种的入侵。
而在我国的珠江流域,是我国遭受外来鱼种入侵的重灾区。现如今的珠江里,“外来鱼”渐渐成为了该流域的主导鱼种,入侵物种众多:罗非鱼、黑鲈、非洲鲶鱼、清道夫、麦鲮(麦瑞加拉鲮)……上个世纪80年代该流域只有3种外来鱼种,而到了年已然达到了12种,它们将本地鱼类种群压制得所剩不多。
在珠江水域中,有一种鱼类长得很像我国的草鱼,经常被人误当成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淡水鱼,殊不知它却是地地道道的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混迹在我国很多地区生存繁衍了30多年了,并且在珠江等南方水域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它就是麦瑞加拉鲮,俗称麦鲮。
麦鲮
草鱼
在年时,相关研究人员对珠江流域多个支流的鱼类展开了调查。那次调查总共采集到尾鱼类样本,其中外来鱼种数量到了尾之多。这其中麦鲮的数量位居第一,高达尾。紧随其后的是尼罗罗非(尾)、齐氏罗非鱼(尾),这两个罗非鱼品种一起加起来的数量也才与麦鲮相当。所以麦鲮在外来鱼种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堪称是入侵我国最成功的鱼种了。
那么,麦鲮鱼究竟是什么来头,何以成为珠江流域“一霸”?据说比罗非鱼还难缠?那能靠吃来解决它们吗?
麦鲮的故乡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是印度四大养殖鱼类之一。上世纪后期,国家为了丰富餐桌上的美味,增加经济效益,从国外引进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鱼种。麦鲮就是年从印度引入我国试养新鱼种。90年代时,麦鲮主要在南方地区开始大力推广养殖,其中在两广、海南、福建和云南省一带,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型鱼种,大量养殖。
但由于养殖漏洞、洪水暴发、人为放生等原因,麦鲮从养殖场逃逸出来,来到了江河、水库等自然水域,开始了它们的入侵之路。
麦鲮外观形似草鱼,个体大,身体较长、近似圆柱形,鱼肚子的部位圆而平直。很多人经常将麦鲮和本土鱼弄混。麦鲮和草鱼的眼睛有所不同,我国本地草鱼的眼睛是黑白色的,而麦鲮的眼角有点泛红。
麦鲮为底栖鱼类,善于跳跃,生长速度快,食性广,环境适应力强。在自然水域里,无论是池塘、湖泊、水库,亦或是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它们都能生存。
麦鲮食性很杂,不挑食,摄食范围广,野生的鲮鱼通常以有机植物碎屑和浮游植物为食,也摄食水中的小昆虫、水蚯蚓以及一些动物的幼虫。
麦鲮还拥有较强的耐低温、耐低氧、抗病能力(这是生活在南方的很多本土鱼所不具有的),在7℃的水温都能正常活动,换做是本土的鲮鱼早就挂了。有研究显示,麦鲮的临界致死低温为3℃,这一耐寒能力,使得它们能够适应长江等纬度更高的自然水域。
麦鲮的繁殖力更恐怖,一只一公斤左右的雌性麦鲮,可产卵10~15万枚,繁殖能力随体重的增加而加强,体型越大怀卵量越多,而麦鲮的寿命一般在12年左右。麦鲮生长速度也是非常迅猛的,一年就可生~g。
正因为如此强悍的生存能力,使得出逃的麦鲮能在野外水域自由生长,大肆繁殖,不断壮大种群数量。但奇怪的是,对于麦鲮,我们却一直很少听到它们的消息。这是因为它们和本土的草鱼长相极其相似,虽说已经在南方水域生存繁衍了30多年,但这一长相优势却能使它们一直隐匿在本土鱼类之中,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难以辨别二者的身份,误把麦鲮当本地鱼,因此麦鲮鱼在部分南方地区大有泛滥之势。
你可能要问了,有许多入侵我国的物种都被吃货们吃到需要养殖,那么麦鲮是如何逃脱吃货的“虎口”的呢?
麦鲮作为经济鱼种,上市的个体一般在~克,这个大小范围的鱼的口感还凑合,但体型再大一些,肉质就比较粗糙了,口感差,没有其他的鱼吃起来鲜美,只能制作成鱼丸或鱼干,不然难以下咽。很多野生麦鲮的个体都超过“能凑合吃”的范畴。所以这让口味挑剔的广东吃货们对其毫无兴趣!
由于麦鲮自身强大的生存能力、超强的繁殖能力、酷似我国草鱼的长相优势,以及吃货们的纵容,导致麦鲮在珠江地区“称霸”,与本地鱼种争夺食物,严重挤压了本土鱼种的生存空间,不仅打败了当地的本土鱼类,如今更是超越了珠江“入侵之王”——罗非鱼。
而在调查中,在有些采样点,比如北江的临武、佛山九江等,只发现麦鲮一种外来鱼类,这就说明了麦鲮比罗非的适应能力更强,扩张范围更广,所以说麦鲮是入侵最成功地鱼种,是新晋的珠江流域“一哥”。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在野外发现或钓到了麦鲮,就别放生了,它毕竟是外来入侵物种,请将它“妥善”处理掉,还可以发明一些新吃法来消灭它们。